中國媽媽

很多人在心理琢磨,中國的家長是怎麼把子女教養得那麼成功的;他們很好奇,這些家長是做了哪些事情,才會創造出這麼多的數學奇才和音樂神童。還有,這些中國家庭到底有什麼規矩,他們是不是也可以如法炮製。唔,這我倒是可以告訴他們,因為我是過來人。以下是一些我絕對不准兩個女兒蘇菲亞和露薏莎做的事情:

◎去別人家過夜
◎參加朋友聚會
◎參加學校話劇演出
◎抱怨不能參加學校話劇演出
◎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自己選擇課外活動
◎任何一科成績低於A
◎沒有每一科都拿第一,除了體育和戲劇以外
◎彈奏鋼琴或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不彈鋼琴或不拉小提琴※

我說的「中國媽媽」是泛稱。我最近認識一位超有成就的白人男性(你絕對在電視上見過他),他是南達科他州人。我們交換彼此的經驗之後,我判斷他那位當工人的爸爸絕對稱得上是中國媽媽。而我認識的一些韓國、印度、牙買加、愛爾蘭、迦納家長,也都符合中國媽媽的特點。反之,我認識一些幾乎全是在西方國家生長的華裔媽媽,她們卻不是中國媽媽,姑不論這是不是出於她們自己的選擇。

我說的「西方家長」也是泛稱。西方家長有千百種,而且我還敢大膽地說,西方人的教養方式遠比中國人多樣化:有的嚴格有的寬鬆,有的是單親、有的兩位家長可能性別相同,有信仰猶太正教的、也有以前是嬉皮的……。「西方」家長的看法未必一致,因此我在說「西方父母」一詞時,當然不是包羅所有的西方父母,就像「中國媽媽」指的也不是所有的中國媽媽。

同樣的,即便是自認為教養嚴格的西方父母,他們和中國媽媽比起來通常還差之遠矣。舉例來說,我那些自認為嚴格的西方朋友,要子女每天練習樂器三十分鐘,頂多一小時,就已經很不得了。但是對中國媽媽來說,要孩子練琴一小時根本就不算什麼,是要他們繼續練一或二個小時才稱得上難。

雖然我們對文化類型有一些刻板的印象,但是多如牛毛的研究顯示,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教養子女方面有顯著的差異,而且這些差異是可以量化的。一項對五十位美國媽媽以及四十八位中國移民媽媽做的研究顯示,將近七成的西方媽媽說「著重學術成就對兒童不好」,或「家長必須灌輸一個觀念,就是學習是有趣的」。反之,有這種想法的中國媽媽約是百分之零。大部分中國媽媽說,她們認為自己的子女可以成為「頂尖」的學生、「學術成就反映出教養的成功」,而子女在課業上若沒有卓越的表現,就表示有「問題」,同時是家長「沒有克盡責任」。還有研究指出,中國家長每天花在陪子女做功課的時間,大約是西方家長的十倍。比較起來,西方小朋友花在球隊的時間還多些。

這就來到我要說的最後一點。有人可能認為重視運動的美國父母足以比擬中國媽媽,可是這個想法大錯特錯。中國媽媽與行程滿檔的西方足球媽媽絕不可相提並論,因為她們認為(一)學校功課永遠最重要;(二)A-就是壞成績;(三)孩子的數學程度必須超前同學兩年;(四)絕對不能在公開場合讚美自己的孩子;(五)孩子不認同老師或教練的看法時,永遠要站在老師或教練那邊;(六)孩子獲准參加的活動,只限於那些最後可以捧回獎牌的;(七)而且捧回家的非是金牌不可。

 

************************************************

書名雖然頗有殺氣,「虎媽的戰歌」說的其實是強悍無比的虎媽,最後在愛裡投降的故事。
  
許多年來,耶魯大學法律系教授蔡美兒不斷被問:「妳是怎麼培育出這麼優秀可愛的兩個女兒?」終於,她提起筆,誠實,甚至稱得上「勇敢」地將一個性格堅強且自律律人的「虎媽」,如何以鋼鐵般的意志力教養兩個女兒與兩隻狗的過程,酸甜苦辣娓娓道來。
  
誠實的代價卻不小。戰歌一出,震動全美外,引發國際注目,甚至出現情緒激動的美國父母揚言要對蔡美兒不利。許多並未看完全書,僅從媒體摘錄或報導中獲得資訊的讀者,激動地對蔡美兒大肆撻伐,特別是她一些明顯「政治不正確」的教養規則,例如:不准孩子去別人家過夜、參加朋友聚會、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成績低於A、不彈鋼琴或不拉小提琴。「她是控制狂、這種方法是虐待孩子、傷害孩子自尊心與自信心、這會養出不能獨立思考判斷的機器人----」各種攻擊一波波湧過來。
  
然而,如果僅憑片段或斷章取義的資訊,大家很容易只看到她的嚴厲,看不見她又深又濃的母愛。只看到她對女兒們的高標準,看不見她一年365 天一天24 小時的陪伴與犧牲。只看見中國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價值觀;卻看不見一個母親最深切的信念:每個孩子都有天賦能力,父母的適時引導可以啟動正向循環,透過不斷自我挑戰,激發出孩子的自信與企圖心,發揮潛力成就未來。
  
最重要的,全書後四分之一,虎媽在經歷最親近的妹妹與生死掙扎、小女兒露露的青春期叛逆後,終於了解:做為母親,她其實不必那麼掙扎那麼累。愛與紀律,不應該是一條鋼鐵織成的防線,而應柔軟可調整。每個孩子擁有不同的天賦與性格,何時該嚴格要求,何時該放手尊重,父母要有判斷的智慧。
  
原書封面上,作者點出本書真正的主題:「這個故事原本要說的是中國父母教養小孩比西方父母高明之處。然而後來說的卻是激烈的文化衝突、一閃而逝的光榮滋味,以及一個十三歲孩子是如何挫掉我的銳氣的。」
  
作者以一種坦率幽默風格,書寫她身為華裔母親,在美國如何「不合時宜」地堅持中國教養哲學,字裡行間不時透露透露出無奈與自嘲。例如「我下定決心,就算把命豁出去,也要教養出聽話的中國小孩(在西方國家,聽話這個字眼通常會讓人聯想到狗和種姓制度,然而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這可是美德)。
  
露露走到屋外,一臉不服氣的看著我。 ------- 我不得不立即更改戰術;這一仗輸定了,何況我還有被兒福機構關起來的可能。
  
我風馳電掣地改變路線,開始說好話、苦苦哀求、甚至不惜賄賂,要露露回到屋裡來。等到傑德和蘇菲亞回家時,只見露露心滿意足的泡著熱水澡,拿布朗尼蛋糕沾一杯冒著騰騰熱氣的棉花糖加熱巧克力吃。不過露露也低估了我。我只是在重新整裝罷了。戰線已經拉開,只是她還搞不清楚。」
  
「很多人讀不懂我媽媽的幽默。」書出版後,小女兒露露接受採訪時說。大女兒則在《紐約郵報》撰寫公開信感謝她的虎媽:「我承認,擁有像你一樣的母親不是輕鬆的事,我也曾經希望可以少上一些鋼琴課,多和朋友出去玩。但現在我十八歲了,即將離開虎媽的羽翼,我很高興妳和爸爸用這樣的方式養育我長大----」在這封感性的信中,蘇菲亞最感謝的是,虎媽讓她體驗到用盡身心每一分力量、將潛能發揮到極限的美妙滋味,「即使我明日死去,我也覺得已活過110%的無憾人生,為此,謝謝妳,虎媽。」
  
看完全書,也許你會發現,虎媽走過的中西教養價值觀的掙扎,你我其實並不陌生。台灣的父母們,何嘗不是在在矛盾中擺盪?一方面希望孩子快樂學習無負擔,一面又將小朋友送往各式補習班加強功課學習才藝?如果我們夠誠實,每個台灣父母內心,多多少少都隱藏著虎媽的影子吧!
  
這不是一本傑出的菁英母親得意洋洋分享「成功」經驗的教養書,而是一個母親與兩個女兒透過寫作療癒的真實告白。我們不見得會認同虎媽的教養價值觀與某些極端的教養方法,但她走過的路,絕對可以提醒與啟發每一個父親與母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揭開三和國文面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