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
拼音:guīyuán tiánjū (tuiyuan tianju )
 
 
    《歸園田居》是我國東晉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這首詩共有五首。
  
田園生活
            田園生活
     詩篇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後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後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悦。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污,爲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作者陶淵明其實寫的歸園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别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摺,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作者簡介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約365年— 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後棄官歸隱。後世稱靖節先生。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仕途上的幾經挫摺之後,陶淵明徹底的厭倦了官場的生活,所以他放棄了自己的管制,主動辭官歸里,過着“躬耕自資”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門前栽種有五顆柳樹,固被人稱爲五柳先生。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隻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爲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饑,寒夜列被眠” 。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
陶淵明
陶淵明
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爲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 ”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氣寡所諧。纖轡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飲酒 》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的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着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擬挽歌辭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曆程(有關陶淵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證,因此此處的六十三年之說也有待考證),與世長辭。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征土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
    
 

創作背景

    
     晉義熙二年,亦即淵明辭去彭澤令後的次年,詩人寫下了《歸園田居》五首著名詩篇.這是詩人辭舊我的别詞,迎新我的頌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變化,它所表現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不僅爲曆來研究陶淵明的學者所重視,也使廣大陶詩愛好者爲之傾倒.
    
     《歸園田居》五首的寫作年代,過去多有分歧,近年來研究者始趨一致,確定在東晉安帝義熙二年(406)。其主要根據是:陶淵明於上一年,即義熙元年(405)的冬11月辭去彭澤縣令,並作《歸去來兮辭》,表明了歸隱園田的意向;而《歸園田居》組詩所描寫的景物,均非冬季所見,故作於棄官歸里以後的次年無疑。
 
     陶淵明自因貧出仕江州祭酒起,十多年中時官時隱。最後一次出仕任彭澤縣令僅八十幾天,即辭官歸隱,徹底告别仕途,直至去世。關於這次歸隱的具體原因,蕭統《陶淵明傳》載:在其任彭澤縣令期間,“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我豈能爲五鬥米,摺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其實,陶淵明辭官決非出於一時意氣,而自有其必然性。根本原因在於他“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嚐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歸去來兮辭·序》)《歸園田居》正是在這樣一種人生轉摺關頭和心理背景下寫成的。
         

作品原文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歸園田居(其一)
歸園田居(其一)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複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荆扉,虛室絕塵想。
     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歸園田居(其三)
歸園田居(其三)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擕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複餘。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歸園田居(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曆榛曲。
歸園田居(其五)
歸園田居(其五)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隻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複至天旭。
    

作品譯文

歸園田居(其一)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十三個年頭。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固守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着後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
     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歸園田居(其二)

     鄉居少與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車馬來往。
     白天依舊柴門緊閉,心地純淨斷絕俗想。
     經常涉足偏僻村落,撥開草叢相互來往。
     相見不談世俗之事,隻說田園桑麻生長。 
     我田桑麻日漸長高,我墾土地日漸增廣。
     經常擔心霜雪突降,莊稼凋零如同草莽。
田園風光
        田園風光
    

歸園田居(其三)

     我在南山下種豆,雜草茂盛豆苗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里清除雜草,傍晚頂着月色扛着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夕陽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濕了並沒有什麼值得可惜的,隻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
    

歸園田居(其四)

     離别山川湖澤已久,縱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帶着子侄晚輩,撥開樹叢漫步荒墟。
     游盪徘徊墳墓之間,依稀可辨前人舊居。
     水井鑪竈尚有遺蹟,桑竹殘存枯於朽株。
     上前打聽砍柴之人:“往日居民遷往何處?”
     砍柴之人對我言道:“皆已故去並無存餘。”
     “三十年朝市變面貌”,此語當真一點不虛。
     人生好似虛幻變化,最終難免抿滅空無。
    

歸園田居(其五)

     獨自悵然拄杖還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澗流水清澈見底,途中歇息把足來洗。
     濾好家中新釀美酒,烹雞一隻款待鄰里。
     太陽落山室内昏暗,點燃荆柴把燭代替。
     興致正高怨恨夜短,東方漸白又露晨曦。
    
    

作品賞析

歸園田居(其一)

     這是一首叙事詩。作者在晉安帝義熙元年,主動辭去了彭澤縣令,決意退隱田園,從此不再出仕。次年寫了《歸園田居》組詩五首,描寫自己離開官場時的愉快心情,讚美躬耕生活和田園風光。本詩是《歸園田居》組詩中的第一首,叙述棄官歸田的原因、歸田之後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開頭四句是詩人棄官歸田之時對自己的志趣與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對自己棄官歸田原因的交代。“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 ”,是說世俗的阿諛奉承詩人一樣也沒有學會,反而喜歡寧靜、淳樸的田園生活,因爲他覺得自己的本性是與大自然相通的。這里寫的是詩人向來的志趣,也表明他後來的出仕並非本願。“適俗韻”,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與周鏇應酬、鑽營取巧的本領
    
     “丘山”則代表遠離官場仕途的田園山林。“適俗韻”前綴加“少無”,“丘山”前飾以“本愛”,表現出詩人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是對自己仕宦生活的追悔。說自己進入污濁而又拘束的官場,是“誤落”,表明自己是因一時迷了心竅,才不經意間糊里糊塗入仕的,心中有幾多懊悔與感慨。說自己離開故園山林入仕竟然那麼長時間,真是不可思議。這里麵包含了對故園山林的幾多眷戀。“三十年”應是“十三年”,指作者出仕爲江州祭酒到辭官之後寫此詩的這段時間。
    
     詩的五、六句借“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 ”,比喻自己思戀舊居,不喜在外做官。這是詩人棄官歸田之因,表明他厭倦官場舊生活、向往田園新生活。其中“羈鳥”、“池魚”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舊林”、“故淵”比喻田園。
    
     詩的七、八句以“開荒”、“守拙”點題,寫自己從此真正回歸園田,過上村居生活了。其中“守拙”回應“少無適俗韻”,“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 久在樊籠里,複得返自然 ”,詩人置身“南野際”,平靜安祥地過上農家耕種生活,透露出對官場的厭棄與蔑視態度,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一種不妥協的抗爭行動。
    
     詩的九至十六句借對村居之景的描繪,抒寫詩人歸田之後的快慰心情。“方宅”四句狀寫自家庭院的景物,這是近景,靜態地描寫田地與草屋的數量、堂前檐後的桃李與榆柳的生長情況。“曖曖”四句描寫院外村落的景物,這是遠景與中景,動態地描寫籠罩在炊煙之中的遠處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聲與桑樹顛的雞鳴聲。這樣一幅安寧靜謐的田園風光圖被詩人描繪得遠近錯落、動靜相宜、有聲有色。詩人正是要借恬靜優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環境抒寫自己擺脱“樊籠”、“塵網”之後如釋重負的輕松與歡欣。這里語言質樸真淳、清新雋永,音節鏗鏘,極富自然之情趣,引人悠然神往。
    
     最後四句寫居室之樂,以出樊籠、返自然呼應開頭,收束全詩。“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二句,由繪景轉入叙事,由狀物轉入寫人,表現出詩人無官一身輕的悠閑自在。“久在樊籠里,複得返自然”,寫詩人一旦沖決羅網、回歸自然的無限欣喜之情,道盡歸田之樂。“返自然”既指歸耕田園,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又指回到原來的自然本性,過上顺應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是點題之筆,有力地揭示了詩的主旨。
    
     全詩以追悔始,以慶幸終,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複“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向往與怡然陶醉。
    

歸園田居(其二)

     本篇是 《歸園田居》 第二首,着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先是從正面寫“靜”。生活在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造訪。正因爲沒有俗事俗人打擾,所以“白日掩荆扉,虛室絕塵想”。那虛掩的柴門,那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喧囂俗念都遠遠地隔絕了。   
 
     不過,柴門也有敞開之時,詩人“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常與鄉鄰們共話桑麻。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樸的農民披草來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話桑麻,也不是 “雜言” 。與充滿機巧虛偽的官場相比,這里别有洞天。 ——這是以外在的“動”寫出内在的“靜”。   
 
     鄉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樂悲歡。“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令人喜悦;同時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這一喜一懼,並非“塵想”雜念。 相反,這單純的喜懼表示着鄉居勞作使詩人的心靈明淨了,感情淳樸了。——這是以心之“動”來進一步展示心之“靜”。   
 
     詩人或從正面說,或從旁說,讓讀者去領略鄉村的幽靜和自己心境的恬靜。元好問曾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詩人在這衷正是描繪了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是隱退後第二年所作。要想理解這首詩,不讀其他幾首是不行的,這首詩是抒寫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享受田園勞作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詩人辛勤勞動,自食其力,在“草盛豆苗稀”的情況下,他依然堅持早出晚歸,勞動熱情可拘。表明了作者隱居躬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願望。
 
種豆南山下
      種豆南山下
     全詩平淡、質樸、自然、清新,言簡意長,真摯感人。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廬山的南山坡下有我一塊豆地,雜草叢生,豆苗卻長得稀稀疏疏的。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爲了不讓豆田荒蕪,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到了晚上我才披着月光,扛着鋤頭回家休息。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草木萋萋,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冷冷,打濕了我的粗布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衣裳打濕了又有什麼可惜的呢?隻求我那隱居躬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心願至死不渝。
    

歸園田居(其四、其五)

     詩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實際是一首詩的前後兩個部分.詩人懷着意滿志得,甚至是帶點炫耀的心情造訪故友.子侄與俱,笑語不斷,披榛尋徑,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憶時歲月,向他們傾訴心曲,同他們暢飲幾杯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的殘破景象,聽到的是故友"死沒無複餘"的噩耗.一向通達的詩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深沉哀傷之中. 所以,第五首寫歸來,"悵恨獨策還",雖仍有子侄跟隨,詩人卻不願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獨"行;"崎嶇曆榛曲",一任小徑上的灌木叢牽掣他的衣衫.詩人"悵恨"什麼呢 惆悵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惱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離官場,多同故友相聚些時日,不就實際上最大限度地推遲了這一悲劇的降臨
    

作品評價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這是一個軍閥連年征戰,農民起義不斷的動亂時代,又是一個官場污濁險惡,社會風氣敗壞的黑暗時代。一些心懷匡時濟世志向的正直知識分子,不滿現實又欲潔身自好,便紛紛遁蹟山林岩穴,隱逸成爲一時之風。陶淵明對這個時代有清醒的認識:“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感士不遇賦·序》)
 
     在這樣一個“真”與“偽”尖銳沖突的時代,陶淵明追求的是“真”。朱熹評價陶淵明其人:“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淡,那邊一面招賢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所以高於晉宋人物”(《朱子語類》)誠爲知人之論。
 
     《歸園田居》作於陶淵明一生中由仕轉隱的關鍵時刻,是一篇與仕途訣别的宣言。“真”與“偽”的對立,就是詩人愛好自然的本性、堅持獨立人格的志向,與污穢的世俗社會、黑暗的官場風氣的對立。陶淵明通過這首詩,表明自己終於從仕隱矛盾中解脱出來,不媚俗,不屈己,不爲物所役,訣别仕途,毅然歸隱。所以全詩顯現出陶然於田園生活寧靜閑適的意趣,洋溢着安頓生命、返歸自然的喜悦和滿足,從一個側面表現了詩人對俗世官場的憎惡和否定。這就是詩的主旨所在。
 
     圍繞這一題旨,全詩内容貫穿着入俗之苦與歸隱之樂的對比,以前者來反襯後者,突出後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揭開三和國文面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