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研討會練習                  文 / 簡媜

有一天,書包裡出現一分資料,三頁,第一頁是老師的概說,兩頁是一篇文章。

原來,這是研討會(seminar)練習。老師簡單解說進行的方式,每個人必須先熟讀短文,劃出重點,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幾句看法,句子寫作模式如:我覺得……。我感到疑惑……。我同意……因為……。我不同意……因為……。我很驚訝……。等等等。這些句式可讓小朋友有所依循,以免天馬行空。

依我看,這就是閱讀、思考、表達的統合練習。藉由研討會,鍛練小朋友理解在追求知識或真理辯論的過程中,你的意見不可以缺席!

老師選的是一篇有趣的故事而非生硬冷僻之作:一個男孩,看到山上有一隻羊卡在岩石縫隙,爬上去救,卻發現自己一站上岩石竟被黏住了……。男孩很困惑,試了又試,終於發現大石頭具有磁性,而男孩的鞋底是鐵釘型的。最後,男孩對那隻被吸住而非卡住的羊說:「嘿,還好你不是鐵做的!」

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也用研討會方式來研討一下這種研討會有意義嗎?

我們心中應該有一派聲音在噴出一絲鼻氣之後這麼說:

「笑死人講話需要練習?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嗎?別人的教育模式就適合我們?照你的說法延伸出去,美國農藥吃了還有益健康哩!你根本不愛台灣,蔑視台灣優良的傳統教育方法,是罪人、敗類!中文教學多麼艱難,拼音文字能比嗎?我們必須抓緊每分每秒叫學生反覆練習,多寫字,每個字寫二十遍都嫌少,升學考試寫錯一劃就是錯,字還有破音問題,姨媽姑媽舅媽都是媽也都不是媽!每一課,光教課文、背課文、抄解釋、背解釋、認識同義相反詞、造句改錯都不夠了,還搞什麼研討會!小四懂什麼研討,要學的話多看政治談話節目像全民跟大話就夠了,這才是從生活中學習、機會教育。小學生搞研討,還不是浪費時間光聽幾個愛講話的小朋友鬼扯,對其它不愛表達意見的人公平嗎?不愛講話是罪嗎?你有沒有為他們的前途想一想?

(嗯,熟悉的論調又來了。以上言論,除了丹田有力值得替他高興之外,餘皆可刪除。)

另一派聲音回應得較慢,因為她陷入一些平日未及思索而此時湧上心頭的畫面之中。

畫面之一:她回想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歲月裡,確實有一部分同學從不在課堂出聲。他們不舉手發問,沒有任何問題,非常害怕站起來講話,一旦被點名,幾乎無法在大家面前簡明扼要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但在私底下,他們活潑健談笑鬧很有意見,跟同學相處毫無問題。若要舉行「背後批評」比賽,他們也不難勇奪前三名。

畫面之二;她以作家身分周遊校園甚久,至中學大學演講遍及台灣南北。主辦單位總要求留二十分鐘讓同學發問,但這二十分常常像二小時那麼難熬,因為同學都沒問題!她總是很氣餒,心想:是我講得太好還是太差?沒人睡著,都在清醒狀態,可是怎麼一點問題都沒有?也許我適合做心理醫師,我長得讓人家忘了問題……

畫面之三:或有站起來發問的勇士,全場靜靜聆聽其高論,但他滔滔不絕卻不知其問題在哪兒?越聽越令人神經緊張,時間滴答滴答過了六分鐘,那匹行空的「天馬」還在忘情遨遊?只見工讀生已不客氣地收海報、撤花盆,聽眾亦起身欲離去了,那位仁兄仍口若懸河……。

我們的教育確實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以致很多人不擅長或不敢發言,其心理或因容易緊張,或是擔心問題太膚淺被笑。延伸影響,實際生活中,我們很難透過研討、會議就事論事地進行政策辯論而求取共識,最後總是導向最糟糕的意識型態,讓愚蠢的顏色決定一切。

十歲的孩子開始學習研討會,深獲我心。老師規定每人都要發表意見,需事先寫下看法或問題,她收回單子先過目(我猜會稍作修改),再正式玩一次。

第一次,也許開得七嘴八舌、胡亂發言,第二次,也許情況好一點,第三次……,接著五年級研討會……,六年級研討會……,七年級研討會……。

教育最可懼的就是不知不覺的訓練。讓我們猜想,一個經過研討會訓練出來的孩子,與一個被要求安靜聽課的孩子,當他們同時來到高中也同時去聽一場演講,恰好也坐在一起。

你認為,舉手發問的是哪一個?你認為,他們之間的差異,僅僅只是一手之舉而已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揭開三和國文面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