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法在現代社會被視為一種視覺藝術,書寫者也多半只看重書寫技術,說實在的,這是書法藝術的捨本逐末,書法要能止於至善,還是非得從人生的境界講究不可……

【止於至善】

 

侯吉諒篆刻〈止于至善〉。
圖/侯吉諒提供
對寫書法的人來說,可能一時的得意、暢快是經常會有的經驗,然而慢慢也就能夠體會,原來止於至善是何等高妙的境界。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每天練字,難道還不熟悉嗎?我有許多字帖,例如王羲之的〈蘭亭序〉、〈聖教序〉、趙孟頫的〈赤壁賦〉,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孫過庭《書譜》、王羲之《十七帖》,都是三十多年來從未間斷臨摹學習的,至少,每一種一年總是要重複十數次臨摹,一個帖子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去練習,即使不熟也不會太陌生,更何況,這些帖子我都非常熟,即使有一陣子沒練,只要重新翻閱,所有的文句、筆法、結構、行氣,都會很快就完全恢復。

那麼為什麼還要再練習呢?那是因為要讓自己保持一定的精準和細膩。所有的音樂大師幾乎都是可以背譜演奏的,但為什麼他們每天還要花六七小時的時間練習?就是要維持一定的精準和細膩,同時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累積能量,向更高的境界邁進。

寫字偶爾會出現一些超水準的作品,那是非常特別的狀況,但也是累積能量的結果,這種超水準的書寫,有可能是一輩子都很難再達到的,但也有可能成為另一個階段、境界的起點,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只有透過更高境界的練習。

書法和其他藝術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書法的境界常常和一個人的年紀、閱歷、修養相關,《書譜》上說王羲之的書法「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意思是,王羲之晚年書法之所以「多妙」,和他的思想、性情、人格都達到一定的修養了,所以風範和規範都有一種悠遠的境界。

這種思想、性情、人格的修養所產生的力量不是技術性的磨練可以達到的,所以《書譜》接著上文說:「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意思是,王獻之之後的書法家都只是很努力在磨練書寫技術、追求某一種字體風格,卻沒有考慮到書寫功夫和應用之間的關係,因而書法的神與情都是存在隔閡的,這樣的書寫狀態,又怎麼可能寫出什麼高明的字呢?

書法在現代社會被視為一種視覺藝術,書寫者也多半只看重書寫技術,說實在的,這是書法藝術的捨本逐末,書法要能止於至善,還是非得從人生的境界講究不可。

【不知處】

 

侯吉諒篆刻〈不知處〉。
圖/侯吉諒提供
鑽研書畫愈深入,愈覺得其中的學問博大精深,幾乎是沒有盡頭。

 

那種感覺很像是不斷重複遊覽你以為已經非常熟悉的風景,然而季節不同、氣候不同,便有不同的感受。

面對像王羲之〈蘭亭序〉、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這樣的作品,常常會有雲深不知處的感覺──常常你覺得已經領悟到了所有的奧妙,過兩天再回頭,立刻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及經典的偉大。

據說大提琴家馬友友每次在覺得自己的琴藝天下無敵的時候,他就會去聆聽海飛茲(Jascha Heifetz)的演奏,海飛茲那精準無比又感情豐富的演奏技巧都能讓他立刻收斂自滿的情緒,然後再向更高的境界探索。

終身學習經典,並非意謂自己的不足,而是時時提醒自己,什麼是典範、什麼是境界。終身學習經典如同松下問童子老師在哪裡,在雲深不知處。

學習經典當然不是故步自封,我同意書法和其他藝術一樣,都要有時代的面貌,最好也要創造出自己風格,不過在創造風格之前,書寫功力必然是絕對的要件,沒有功力而談風格,終究是水底撈月一場空,功力到了,又有發展自我風格的意識,終究會水到渠成。

【不悔】

 

侯吉諒篆刻〈不悔〉。
圖/侯吉諒提供
「不悔」這個句子,來自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峨嵋派的紀曉芙愛上明教的楊逍,並生下女兒取名「不悔」,在正邪對立、禮教嚴厲的時代,不悔兩字完全表達了其感情的義無反顧。

 

年輕的時候我就喜歡文藝,然而卻不知道寫詩寫書法會有什麼前途,在學校學的是食品科學,是非常實用、不怕沒工作的科系,然而在念書的時候,卻一心只想往不知以後有沒有工作機會的文藝發展。

當時也有許多和我一樣的文藝青年,懷抱著美麗而浪漫的文藝夢想,但似乎很快都在現實的環境中慢慢放棄,驀然回首,從畢業到現在,我在文藝路上,竟然也已經將近四十年了。

很多人都曾經問過,有沒有後悔過,是如何堅持的?

其實我並沒有任何堅持,只因為文藝是我的興趣,在工作、家庭行有餘力的時候,我就是寫字、寫詩、刻印、畫畫,根本沒有必要堅持,因為樂在其中,所以走上了文藝之路,對我來說,因而也就沒有後悔不後悔的心態。

 

《石上書法》書影。
圖/木馬文化提供
有人問我,我會鼓勵年輕朋友去從事文化創意產業嗎,我的回答是,台灣的文藝環境非常不好,政府、社會、學校教育都不重視,所以我並不鼓勵。但不鼓勵並不代表反對,重點在有沒有興趣,如果有興趣,而不是只是為了找工作,那麼任何事情都可以做,而且必然會有成績。愈是不好的環境,通常愈少人願意從事,因此相對的競爭也就愈少,所以成功的機會就很大。研究手工紙的王國財應該是很好的例子,台灣沒有很好的書畫環境,連寫字畫畫的人都可能不重視紙張,在這種情形下去研究造紙,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前途,所以三四十年來,願意研究手工造紙的人微乎其微,然而王國財卻成為華人世界首屈一指的造紙專家,更是研究典籍並再現古紙的高手,這樣的成就,只是因為他有興趣,有興趣去研究任何事情,大概都不會有後悔的時候。

 

【2014/09/13 聯合報】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揭開三和國文面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