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空日誌:火星日第6天
我死定了。
這是我仔細評估後的結論。
死定了。
本來應該是我人生中最精采的兩個月,現在才第六天,已經變成了一場惡夢。
我連誰會看到這些日誌都不知道。我猜總有一天有人會看到的,也許是一百年之後吧。
先說清楚,我不是在登陸火星第六天死掉的。其他組員一定是這樣想的,我不怪他們。國內可能會舉國哀悼我的忌日,我的維基百科頁面也會寫上「馬克.瓦特尼是有史以來唯一一個死在火星上的人類。」
這倒是真的,因為我肯定會死在這裡,只不過不是大家以為的登陸火星第六天罷了。
好吧⋯⋯我該從哪說起呢?
戰神計畫,就是人類開始接觸火星,首度把人送到另一個星球上,拓展人類世界的版圖之類的。戰神一號小組完成任務,像英雄一樣回到地球。民眾列隊歡迎,組員個個成了名人,受到全世界的愛戴。
戰神二號在火星的另一個地點做了一樣的事情,回來之後其他人都用力地跟他們握手,並且給他們一人一杯熱咖啡。
戰神三號,是的,就是我的任務。好吧,應該不能說是「我的」任務。露易斯指揮官是負責人,我只是她組上的一個成員。如果整個組只剩下我一人,我才能夠負責「指揮」。
世事難預料,現在我還真的負責指揮了。
我在想,在其他組員壽終正寢之前,這份日誌會不會被人找到?我想他們應該都能順利回到地球。各位,如果你們現在正在讀這份日誌:這不是你們的錯。你們別無選擇。如果是我,我也會做一樣的決定。我不怪你們,而且我很高興你們沒事。
我想我應該解釋一下火星任務給任何可能正在閱讀日誌的外行人聽。我們進入地球軌道的方式很一般,搭乘一般的太空船,登上賀密斯號。所有的火星任務都是搭乘賀密斯號往返火星的。這艘太空船非常大,而且非常貴,所以美國太空總署只建了一艘。
登上賀密斯號之後,另外會有四趟無人任務,為我們準備這一趟所需的燃料和補給品。等一切都準備就緒後,我們就出發前往火星。不過並不是馬上就啟程;燃燒大量化學燃料、進入火星軌道、切入路線需要花幾天的時間。
賀密斯號的動力來自離子引擎。離子引擎從太空船後方高速排出氬離子,以此產生微小的加速度。這並不需要多複雜的反應程序,所以只要一點點氬離子(還有一臺核能反應爐供電),就能一路讓我們飛到目的地。你會驚訝這麼點加速度累積一段時間之後,太空船可以開多快。
我可以編個故事給你聽,告訴你我們的旅途一路上有多愉快,但我不會這麼做。我現在沒心情重溫舊夢。一言以蔽之, 一百二十四天之後我們沒把彼此殺死,順利抵達了火星。
接著,我們得搭火星登陸小艇(MDV)登上火星表面。登陸小艇就是裝了輕型推進器和減速傘的一個金屬罐,主要功能就是讓六個太空人活著從火星軌道抵達火星表面。
火星探險任務最棘手的部分來了:提前把我們需要的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送到火星上來。
前後總共會有十四次的無人任務,把我們會需要用到的一切物品先投遞到火星表面上。太空總署盡力將所有的補給品投遞到差不多同一地區,這點算是做得挺好的。補給品沒有太空人來得脆弱,而且可以承受撞擊火星表面時的強大力道,不過它們還是會反彈滿遠的就是了。
基本上,如果沒有先確認補給品已經全數送上火星,並且外箱包裝沒有撞裂碰碎,他們就不會讓我們上路。從頭到尾,包含補給品運送任務在內,一次火星任務需要約三年的時間。事實上,在戰神二號踏上歸途的時候,戰神三號就出發了。
而在補給品先行投遞任務中,最重要的一樣就是MAV,火星接駁小艇。接駁小艇就是我們結束火星表面任務之後,用來返回賀密斯號的工具。接駁小艇的投遞算是「軟著陸」(不像其他補給品包裹著氣囊直接丟到火星上任其彈跳)。當然期,這間接駁小艇跟休士頓會一直保持連線狀態,如果小艇有任何問題,我們就不會登陸,直接返回地球。
火星接駁小艇還滿酷的,只要攜帶一公斤的氫氣,靠著與火星大氣產生的微妙化學反應,就能轉變成三公斤的燃料。但是過程較費時就是了。要把小艇的燃料箱加滿得花二十四個月,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要早在我們抵達之前,就先把東西都送上去。
你能想像當我發現接駁小艇已經不在的時候有多失望了。
一連串荒唐的事件讓我差點小命不保,然而讓我僥倖逃過死劫的過程比那還要更荒唐。
這項任務的風險設定為可承受風速每小時一百五十公里強度的沙塵暴,所以當風速達到每小時一百七十五公里的時候,休士頓就開始緊張了。我們全部人擠在火星上的太空站裡,穿上太空衣,以免失壓的情況發生。但問題不是出在太空站。
火星接駁小艇是一艘太空船,上頭有許多脆弱的零組件,它能夠承受相當程度的沙塵暴,但是沒辦法撐到永遠。風暴持續一個半小時後,太空總署下令,所有人員撤退。沒有人想在為期一個月任務的第六天就撤離,但如果接駁小艇繼續遭受這樣的破壞力攻擊,我們就會全被困在這裡了。
想要從太空站搭上接駁小艇,我們得先走進風暴裡。這很冒險,但我們還能怎麼辦呢?
幸好,所有人都成功了。除了我之外。
在太空站和賀密斯號之間傳遞信號的主要訊號接收器,外型像降落傘,底部固定在地面上,上半部則被捲入風暴之中。在我們前往接駁小艇的途中,發信臺扯斷了收發信號的細長天線,其中一根天線擊中了我。天線就像子彈打中奶油那樣穿過我的太空衣,我瞬間感到一陣劇痛,好像天線撕裂了我的身體。我隱約記得自己被風吹倒(幾乎算是被連根拔起),因為太空衣失壓,我的耳朵脹痛無比。
我記得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看到喬韓森絕望地向我伸出手。
我是被太空衣的氧氣警報叫醒的。穩定又惱人的嗶嗶聲終於還是把我從寧可死了算了的狀態中給叫醒。
風暴減弱了。我正面朝下,幾乎完全被沙子掩蓋。我漸漸恢復意識,心想,為什麼我還沒死。
天線猛力飛來,刺穿了我的太空衣和側身,然後被我的骨盆擋了下來。所以太空衣上只有一個洞(當然我身上也有一個洞)。
我被往後吹了蠻長一段距離,然後從一個陡峭的小丘上滾下去。不知怎的我最後是面朝下落地,把天線凹了個大斜角,太空衣上的洞因此被扭緊,很簡陋地把太空衣的破洞封住了。
從我傷口流出的大量鮮血往下流到太空衣破洞的地方,血液一接觸到破洞,水分馬上就因為氣流和低壓蒸發了,留下一團黏黏的殘留物質。最後這些黏稠物就把洞口封住了,讓失壓狀態降低到太空衣可以承受的程度。
太空衣的表現堪稱滿分,一感應到失壓,它就持續從我的氮氣桶中補充氣體,調解內部的壓力失衡狀況。等壓力外洩的問題控制住後,只要再慢慢地灌入氣體,補償流失的空氣就可以了。
過了一陣子之後,太空衣內建的二氧化碳過濾器達到飽和狀態。這才是真正讓維生系統無法運作的原因。關鍵並不是你隨身帶了多少氧氣,能排解多少二氧化碳才是重點。居住艙裡有一臺製氧機,這是一臺能夠分解二氧化碳,製造氧氣的大型機器。但是太空衣的裝備必須縮小成可攜式的大小,所以太空衣上裝的是一個簡易的拋棄式濾網,它會化學分解二氧化碳。我昏迷的時間太長,濾網已經不敷使用。
當太空衣發現這個問題,便轉入工程師稱之為「放血」的緊急模式。既然無法把二氧化碳排出,太空衣就會蓄意將氣體排出到太空中,然後用氮氣補足衣服內部壓力。因為太空衣破損,加上「放血」模式,氮氣很快就不夠用了。剩下的只能靠我身上的氧氣筒了。
太空衣只好採取唯一能讓我活命的方法,就是拼命灌氧氣。我現在等於是冒著氧氣中毒的危險,因為高濃度的氧氣可能會導致我的中樞神經、肺部和眼睛灼傷。氧氣過多──這對一個太空衣破洞的人來說還真是諷刺的死。
以上每個步驟都會出現提醒和警告的嗶嗶聲,但真正把我叫醒的,是氧氣濃度過高的警告聲響。
太空任務的訓練次數多到數不清,我在地球上的時候,光是關於太空衣的各種突發狀況就花了好幾個星期練習。我知道我該怎麼做。
我小心地伸手到面罩一側,拿到防漏工具。防漏工具其實就只是一個漏斗,上面有個活閥,寬的那頭塗有黏性超強的樹脂。打開活閥,把黏黏的那頭蓋在裂縫上,這時氣體可以從活閥排出,所以不會影響樹脂形成的密合度。最後再把活閥關上,裂縫就被封上了。
把天線弄走比較困難。我用最快的速度把它拔出來,氣壓驟降造成的昏眩感,以及傷口瞬間劇痛讓我眉頭緊蹙。
我拿起防漏工具,把破洞補好。成功了。太空衣又多灌了一些氧氣進來補足剛剛漏掉的氣體。我看了看手臂上的讀數,太空衣內部現在的氧氣濃度高達百分之八十五。順帶一提,地球大氣的氧氣濃度大約是百分之二十一。不過只要我別在這個狀況下待太久,就不會出什麼問題。
我搖搖晃晃地爬上小丘,往居住艙走。我一邊往上爬,一邊看見了讓我非常高興和非常哀傷的兩件事:居住艙沒事(耶!),但是接駁小艇不在了(呿!)。
就在那個當下,我知道我玩完了。但我不想這樣死在火星表面上。我東倒西歪地走向居住艙,摸索著進入減壓艙。氣壓一平衡完畢,我馬上把頭盔脫了。
我走進居住艙,脫掉太空衣,好好檢查我的傷口。傷口需要縫上幾針。幸運的是,每個太空人都有接受基礎醫療訓練,居住艙也配有高級醫療用品。只要速速打一針麻醉、稍作清洗,再縫上九針,我就沒事了。還需要吃幾個星期的抗生素,除此之外已無大礙。
雖然知道根本是多此一舉,我還是試著啟動通訊設備。沒有訊號。一點都不奇怪。還記得吧,主要的訊號接收器被吹倒,還把天線一起扯斷了。居住艙裡還有第二套和第三套通訊裝置,不過這兩套裝置都是用來跟接駁小艇聯繫,小艇上備有功能更強的系統,可以聯繫賀密斯號。但重點是,這兩套裝置得在接駁小艇附近才能使用。
我沒有辦法跟賀密斯號取得聯繫。我可以花點時間在火星表面找到訊號接收器,但要修復它至少得花好幾個星期,到時候就來不及了。在執行撤退命令時,賀密斯號會在二十四小時內離開軌道。越早出發,軌道動力能讓旅程越安全也越快速,所以有什麼好等的?
我檢查了太空衣,看到天線刺穿了我的生命監測器。太空人進行艙外行動時,所有人的生命監測器都會連線,讓我們能互相看到彼此的狀態。其他組員一定都看到我的太空衣失壓到近乎零,接著就是我的生命監測器終止運作。加上他們也都看到我在沙塵暴之中,身上插著一支天線,跌落小丘⋯⋯沒錯,他們肯定覺得我死了。都這樣了,還有其他可能嗎?
搞不好他們還稍微討論了一下,要不要去找回我的遺體帶走,但規章寫得很清楚了,如果任務中有任何小組成員在火星上喪命,那就只能把他留在火星上。這樣能減輕接駁小艇回程的載重,代表可以節省燃料消耗,可容許的失誤空間也就變大了。不需要因為一時感傷放棄這個優勢。
結論就是這樣。我滯留在火星上。我沒有辦法跟賀密斯號取得聯繫。每個人都以為我已經死了。我現在待在一個被設計成只能維持三十一天的居住艙裡頭。
如果製氧機故障,我就會窒息而死。如果淨水器故障,我就會渴死。如果居住艙哪裡破了,那我就會整個人爆炸。如果以上都沒有發生,我終究會因為沒有食物而餓死。
所以囉,我死定了。
我死定了。
這是我仔細評估後的結論。
死定了。
本來應該是我人生中最精采的兩個月,現在才第六天,已經變成了一場惡夢。
我連誰會看到這些日誌都不知道。我猜總有一天有人會看到的,也許是一百年之後吧。
先說清楚,我不是在登陸火星第六天死掉的。其他組員一定是這樣想的,我不怪他們。國內可能會舉國哀悼我的忌日,我的維基百科頁面也會寫上「馬克.瓦特尼是有史以來唯一一個死在火星上的人類。」
這倒是真的,因為我肯定會死在這裡,只不過不是大家以為的登陸火星第六天罷了。
好吧⋯⋯我該從哪說起呢?
戰神計畫,就是人類開始接觸火星,首度把人送到另一個星球上,拓展人類世界的版圖之類的。戰神一號小組完成任務,像英雄一樣回到地球。民眾列隊歡迎,組員個個成了名人,受到全世界的愛戴。
戰神二號在火星的另一個地點做了一樣的事情,回來之後其他人都用力地跟他們握手,並且給他們一人一杯熱咖啡。
戰神三號,是的,就是我的任務。好吧,應該不能說是「我的」任務。露易斯指揮官是負責人,我只是她組上的一個成員。如果整個組只剩下我一人,我才能夠負責「指揮」。
世事難預料,現在我還真的負責指揮了。
我在想,在其他組員壽終正寢之前,這份日誌會不會被人找到?我想他們應該都能順利回到地球。各位,如果你們現在正在讀這份日誌:這不是你們的錯。你們別無選擇。如果是我,我也會做一樣的決定。我不怪你們,而且我很高興你們沒事。
我想我應該解釋一下火星任務給任何可能正在閱讀日誌的外行人聽。我們進入地球軌道的方式很一般,搭乘一般的太空船,登上賀密斯號。所有的火星任務都是搭乘賀密斯號往返火星的。這艘太空船非常大,而且非常貴,所以美國太空總署只建了一艘。
登上賀密斯號之後,另外會有四趟無人任務,為我們準備這一趟所需的燃料和補給品。等一切都準備就緒後,我們就出發前往火星。不過並不是馬上就啟程;燃燒大量化學燃料、進入火星軌道、切入路線需要花幾天的時間。
賀密斯號的動力來自離子引擎。離子引擎從太空船後方高速排出氬離子,以此產生微小的加速度。這並不需要多複雜的反應程序,所以只要一點點氬離子(還有一臺核能反應爐供電),就能一路讓我們飛到目的地。你會驚訝這麼點加速度累積一段時間之後,太空船可以開多快。
我可以編個故事給你聽,告訴你我們的旅途一路上有多愉快,但我不會這麼做。我現在沒心情重溫舊夢。一言以蔽之, 一百二十四天之後我們沒把彼此殺死,順利抵達了火星。
接著,我們得搭火星登陸小艇(MDV)登上火星表面。登陸小艇就是裝了輕型推進器和減速傘的一個金屬罐,主要功能就是讓六個太空人活著從火星軌道抵達火星表面。
火星探險任務最棘手的部分來了:提前把我們需要的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送到火星上來。
前後總共會有十四次的無人任務,把我們會需要用到的一切物品先投遞到火星表面上。太空總署盡力將所有的補給品投遞到差不多同一地區,這點算是做得挺好的。補給品沒有太空人來得脆弱,而且可以承受撞擊火星表面時的強大力道,不過它們還是會反彈滿遠的就是了。
基本上,如果沒有先確認補給品已經全數送上火星,並且外箱包裝沒有撞裂碰碎,他們就不會讓我們上路。從頭到尾,包含補給品運送任務在內,一次火星任務需要約三年的時間。事實上,在戰神二號踏上歸途的時候,戰神三號就出發了。
而在補給品先行投遞任務中,最重要的一樣就是MAV,火星接駁小艇。接駁小艇就是我們結束火星表面任務之後,用來返回賀密斯號的工具。接駁小艇的投遞算是「軟著陸」(不像其他補給品包裹著氣囊直接丟到火星上任其彈跳)。當然期,這間接駁小艇跟休士頓會一直保持連線狀態,如果小艇有任何問題,我們就不會登陸,直接返回地球。
火星接駁小艇還滿酷的,只要攜帶一公斤的氫氣,靠著與火星大氣產生的微妙化學反應,就能轉變成三公斤的燃料。但是過程較費時就是了。要把小艇的燃料箱加滿得花二十四個月,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要早在我們抵達之前,就先把東西都送上去。
你能想像當我發現接駁小艇已經不在的時候有多失望了。
一連串荒唐的事件讓我差點小命不保,然而讓我僥倖逃過死劫的過程比那還要更荒唐。
這項任務的風險設定為可承受風速每小時一百五十公里強度的沙塵暴,所以當風速達到每小時一百七十五公里的時候,休士頓就開始緊張了。我們全部人擠在火星上的太空站裡,穿上太空衣,以免失壓的情況發生。但問題不是出在太空站。
火星接駁小艇是一艘太空船,上頭有許多脆弱的零組件,它能夠承受相當程度的沙塵暴,但是沒辦法撐到永遠。風暴持續一個半小時後,太空總署下令,所有人員撤退。沒有人想在為期一個月任務的第六天就撤離,但如果接駁小艇繼續遭受這樣的破壞力攻擊,我們就會全被困在這裡了。
想要從太空站搭上接駁小艇,我們得先走進風暴裡。這很冒險,但我們還能怎麼辦呢?
幸好,所有人都成功了。除了我之外。
在太空站和賀密斯號之間傳遞信號的主要訊號接收器,外型像降落傘,底部固定在地面上,上半部則被捲入風暴之中。在我們前往接駁小艇的途中,發信臺扯斷了收發信號的細長天線,其中一根天線擊中了我。天線就像子彈打中奶油那樣穿過我的太空衣,我瞬間感到一陣劇痛,好像天線撕裂了我的身體。我隱約記得自己被風吹倒(幾乎算是被連根拔起),因為太空衣失壓,我的耳朵脹痛無比。
我記得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看到喬韓森絕望地向我伸出手。
我是被太空衣的氧氣警報叫醒的。穩定又惱人的嗶嗶聲終於還是把我從寧可死了算了的狀態中給叫醒。
風暴減弱了。我正面朝下,幾乎完全被沙子掩蓋。我漸漸恢復意識,心想,為什麼我還沒死。
天線猛力飛來,刺穿了我的太空衣和側身,然後被我的骨盆擋了下來。所以太空衣上只有一個洞(當然我身上也有一個洞)。
我被往後吹了蠻長一段距離,然後從一個陡峭的小丘上滾下去。不知怎的我最後是面朝下落地,把天線凹了個大斜角,太空衣上的洞因此被扭緊,很簡陋地把太空衣的破洞封住了。
從我傷口流出的大量鮮血往下流到太空衣破洞的地方,血液一接觸到破洞,水分馬上就因為氣流和低壓蒸發了,留下一團黏黏的殘留物質。最後這些黏稠物就把洞口封住了,讓失壓狀態降低到太空衣可以承受的程度。
太空衣的表現堪稱滿分,一感應到失壓,它就持續從我的氮氣桶中補充氣體,調解內部的壓力失衡狀況。等壓力外洩的問題控制住後,只要再慢慢地灌入氣體,補償流失的空氣就可以了。
過了一陣子之後,太空衣內建的二氧化碳過濾器達到飽和狀態。這才是真正讓維生系統無法運作的原因。關鍵並不是你隨身帶了多少氧氣,能排解多少二氧化碳才是重點。居住艙裡有一臺製氧機,這是一臺能夠分解二氧化碳,製造氧氣的大型機器。但是太空衣的裝備必須縮小成可攜式的大小,所以太空衣上裝的是一個簡易的拋棄式濾網,它會化學分解二氧化碳。我昏迷的時間太長,濾網已經不敷使用。
當太空衣發現這個問題,便轉入工程師稱之為「放血」的緊急模式。既然無法把二氧化碳排出,太空衣就會蓄意將氣體排出到太空中,然後用氮氣補足衣服內部壓力。因為太空衣破損,加上「放血」模式,氮氣很快就不夠用了。剩下的只能靠我身上的氧氣筒了。
太空衣只好採取唯一能讓我活命的方法,就是拼命灌氧氣。我現在等於是冒著氧氣中毒的危險,因為高濃度的氧氣可能會導致我的中樞神經、肺部和眼睛灼傷。氧氣過多──這對一個太空衣破洞的人來說還真是諷刺的死。
以上每個步驟都會出現提醒和警告的嗶嗶聲,但真正把我叫醒的,是氧氣濃度過高的警告聲響。
太空任務的訓練次數多到數不清,我在地球上的時候,光是關於太空衣的各種突發狀況就花了好幾個星期練習。我知道我該怎麼做。
我小心地伸手到面罩一側,拿到防漏工具。防漏工具其實就只是一個漏斗,上面有個活閥,寬的那頭塗有黏性超強的樹脂。打開活閥,把黏黏的那頭蓋在裂縫上,這時氣體可以從活閥排出,所以不會影響樹脂形成的密合度。最後再把活閥關上,裂縫就被封上了。
把天線弄走比較困難。我用最快的速度把它拔出來,氣壓驟降造成的昏眩感,以及傷口瞬間劇痛讓我眉頭緊蹙。
我拿起防漏工具,把破洞補好。成功了。太空衣又多灌了一些氧氣進來補足剛剛漏掉的氣體。我看了看手臂上的讀數,太空衣內部現在的氧氣濃度高達百分之八十五。順帶一提,地球大氣的氧氣濃度大約是百分之二十一。不過只要我別在這個狀況下待太久,就不會出什麼問題。
我搖搖晃晃地爬上小丘,往居住艙走。我一邊往上爬,一邊看見了讓我非常高興和非常哀傷的兩件事:居住艙沒事(耶!),但是接駁小艇不在了(呿!)。
就在那個當下,我知道我玩完了。但我不想這樣死在火星表面上。我東倒西歪地走向居住艙,摸索著進入減壓艙。氣壓一平衡完畢,我馬上把頭盔脫了。
我走進居住艙,脫掉太空衣,好好檢查我的傷口。傷口需要縫上幾針。幸運的是,每個太空人都有接受基礎醫療訓練,居住艙也配有高級醫療用品。只要速速打一針麻醉、稍作清洗,再縫上九針,我就沒事了。還需要吃幾個星期的抗生素,除此之外已無大礙。
雖然知道根本是多此一舉,我還是試著啟動通訊設備。沒有訊號。一點都不奇怪。還記得吧,主要的訊號接收器被吹倒,還把天線一起扯斷了。居住艙裡還有第二套和第三套通訊裝置,不過這兩套裝置都是用來跟接駁小艇聯繫,小艇上備有功能更強的系統,可以聯繫賀密斯號。但重點是,這兩套裝置得在接駁小艇附近才能使用。
我沒有辦法跟賀密斯號取得聯繫。我可以花點時間在火星表面找到訊號接收器,但要修復它至少得花好幾個星期,到時候就來不及了。在執行撤退命令時,賀密斯號會在二十四小時內離開軌道。越早出發,軌道動力能讓旅程越安全也越快速,所以有什麼好等的?
我檢查了太空衣,看到天線刺穿了我的生命監測器。太空人進行艙外行動時,所有人的生命監測器都會連線,讓我們能互相看到彼此的狀態。其他組員一定都看到我的太空衣失壓到近乎零,接著就是我的生命監測器終止運作。加上他們也都看到我在沙塵暴之中,身上插著一支天線,跌落小丘⋯⋯沒錯,他們肯定覺得我死了。都這樣了,還有其他可能嗎?
搞不好他們還稍微討論了一下,要不要去找回我的遺體帶走,但規章寫得很清楚了,如果任務中有任何小組成員在火星上喪命,那就只能把他留在火星上。這樣能減輕接駁小艇回程的載重,代表可以節省燃料消耗,可容許的失誤空間也就變大了。不需要因為一時感傷放棄這個優勢。
結論就是這樣。我滯留在火星上。我沒有辦法跟賀密斯號取得聯繫。每個人都以為我已經死了。我現在待在一個被設計成只能維持三十一天的居住艙裡頭。
如果製氧機故障,我就會窒息而死。如果淨水器故障,我就會渴死。如果居住艙哪裡破了,那我就會整個人爆炸。如果以上都沒有發生,我終究會因為沒有食物而餓死。
所以囉,我死定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